新闻中心news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2025-09-24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,一位身着运动服的亚裔青年正快步走向图书馆,他背着一个略显沉重的背包,里面除了厚重的法学课本,还藏着一把精心保养的法式长剑,这位青年就是费若秋——从法国职业剑坛激流勇退,如今在常春藤盟校追寻学术梦想的非凡运动员。

金牌背后的抉择

2023年夏季,当费若秋在巴黎世界击剑锦标赛上夺得男子花剑铜牌时,法国媒体预测这位25岁的新星将在次年奥运会上大放异彩,然而三个月后,费若秋宣布暂停职业生涯,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比较文学与法学双学位。

“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疯狂的决定,”费若秋在哥大Butler图书馆的休息区接受专访时坦言,“但对我而言,体育与学术从来不是二选一的命题。”

费若秋的击剑之路始于上海黄浦区少体校,14岁随父母移民法国后,他在里昂青年队迅速崭露头角,2018年加入法国国家队后,他以独特的“东方节奏”结合欧式技巧的剑术风格闻名剑坛。

“法国教练称我是‘太极剑客’,”费若秋微笑着回忆,“我的战术思维确实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,特别是《孙子兵法》中‘以正合,以奇胜’的理念。”

哥大的学术挑战

选择哥伦比亚大学并非偶然,费若秋的曾祖父曾于1920年代在哥大短期访学,家中保存的哥大纪念册成为他幼年对学术殿堂的最初想象。

“比起纯粹的体育名校,我更渴望学术氛围浓厚的环境。”费若秋表示,“哥大提供的跨学科项目让我能够同时探索人文与法律领域。”

他的日常安排令人惊叹:早晨6点起床进行90分钟体能训练,8点至下午3点上课,4点到6点在校击剑队担任助教,晚上则沉浸于书海直至午夜,这种强度甚至超过了他职业运动员时期的训练表。

“击剑培养了我的时间管理能力,”费若秋说,“在赛场上,千分之一秒的决定就能改变胜负,学术研究同样需要这种精准与决断。”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文化桥梁的构建者

费若秋在哥大创立了“东西方击剑文化研究会”,定期举办讲座和工作坊,探讨击剑运动在不同文化中的演变,该社团已成为哥大最受欢迎的体育文化社团之一,成员来自二十多个不同国家。

“费若秋带来了全新的视角,”哥大击剑队主教练迈克尔·威廉姆斯表示,“他不仅技术精湛,更擅长将哲学、历史和艺术元素融入剑术教学,我们的队员现在会讨论笛卡尔与剑术思维、中国书法与剑招轨迹的关联性。”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今年春季,费若秋协助组织了“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剑术论坛”,邀请来自法国、中国、意大利和日本的学者与运动员共同探讨击剑教育的未来,该活动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与支持。

跨学科的研究视野

费若秋的学术研究同样引人注目,在比较文学教授安娜·罗森伯格指导下,他正在研究“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剑术手册中的修辞学与身体哲学”。

“费若秋同学展现了非凡的学术潜力,”罗森伯格教授评价道,“他将身体实践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,为人文领域带来了新鲜视角,很少有人能同时理解肌肉记忆与符号学之间的微妙关联。”

在法学院,费若秋专注于体育法的国际比较研究,特别是中欧体育制度差异。“中国正在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,欧洲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,反之亦然。”他说。

未来的规划与梦想

尽管学业繁忙,费若秋并未完全离开竞技场,他每周保持15-20小时的剑术训练,并计划参加2025年全美大学生击剑锦标赛,长远来看,他希望在完成学业后,能够致力于推动中法体育交流与合作。

“我梦想建立一所国际击剑学院,融合欧洲的技术体系与东方的哲学思想。”费若秋展望道,“体育不仅是竞争,更是文化交流与人格教育的媒介。”

哥大体育部主任彼得·皮林表示:“费若秋体现了21世纪学生运动员的理想形态——在学术与体育领域都能追求卓越,并且成为文化间的桥梁,他的存在丰富了整个校园社区。”

夕阳西下,费若秋收拾书包准备前往训练馆,窗外的哈德逊河泛着金光,远处曼哈顿的天际线逐渐亮起灯火,在这个知识与激情交汇的校园里,这位旅法剑客正在书写他独特的人生篇章:以笔为剑,以剑为笔,在学术与体育的世界里划出璀璨的轨迹。

“击剑教会我最重要的不是如何进攻,而是如何保持平衡。”费若秋说,“无论是在赛场上还是在生活中,这都是最珍贵的智慧。”

搜索